前言
本文日文原文刊载于《人民中国》web杂志2020年12月,由元泰之友的日本专栏作家须贺 努先生撰文。须贺 努是一位日本专栏作家,也是一位经济观察员。他30多年前来到中国读书,后来又在驻中国地区的金融机构工作。7年前,他在博客上开辟《茶旅》专栏,继而在日本的期刊《茶》上开设了专栏。目前,他已经陆续走访了与茶有关的23个国家、100多个城市,为以后的写作做准备工作。
2013年,他开始系统地探访考察中俄万里茶道,一年有200多天都在万里茶道上。须贺努走访了中国、蒙古国、俄罗斯的20多个与万里茶道有关的节点城市,与茶农交流,向当地文化人士请教。
注:每月1次连载
第十八篇:泰国北部 原国民党华人制茶(3)
在梅宏順府和拜县
前两期介绍了美斯乐,除此以外,在泰国北部还有许多当年国民党军队和其家属的移居地。此次,我将带大家探访位于泰缅边境城市湄宏顺府郊外的密窝村,以及位于湄宏顺府和清迈之间拜县郊外的国民党村,介绍那里的茶业发展。
密窝村
湄宏顺府地处偏僻,从清迈乘汽车要走7个小时。但如果从曼谷乘坐飞机,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。并且,出了机场,旁边就是市区,非常方便。此地曾有段时期被缅甸占领,所以能看到很多受缅甸文化影响的寺院等,弥漫着一股边境城市特有的气息。
从湄宏顺府市区驱车约1个小时,行走45公里后,就到达了密窝村,茶田映入眼帘。只不过这里的茶田和其他应用现代化管理的茶田不同,茶树之间间隔很大,体现了昔日的种植特色。当然,这无疑也是人工栽培,但肯定不是台湾人来开垦的现代化茶田。
村子中央有水池,环境幽雅。我来到近旁的店铺,品尝了茉莉花茶和乌龙茶,说实话,品质一般。虽说是从30多年前开始种植茶叶,但似乎没有像美斯乐那样经历过残酷竞争。村子里也可以看到几处台湾援建的建筑物,有的建筑上还有汉字标识,由此可以确认这里是国民党残余部队居住过的村庄。据说,村中人口(约500人)中9成是中国籍,到处都可以听到汉语。
村里食堂上方的茶田中茶树间隔狭窄,使用的是现代化种植方式。其间建有房舍,询问得知这是一座打算出售的观光茶园,为了能更好地观赏茶田才修建了这些房舍。周边有几家卖茶的店铺,也可以用汉语交流,但我没有从中获得有关茶叶历史的有价值信息。似乎当地人都将制茶看作是工作,却没有当其是一种文化。
驱车5分钟左右上山路,可直达泰国边境大门。因为不能进入缅甸,我们打算返回,没想到这里不归缅甸政府管,于是我和导游毫不费力地穿过大门,走到对面和当地百姓聊了几句。这让我深切感受到,缅甸的少数民族问题真的不简单。同时,也让我重新思考何为国境,何为领土。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岛国的日本人而言,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。
在拜县郊外
从湄宏顺府乘坐小型巴士沿山路走上4个小时左右,就到达了拜县。拜县位于清迈和湄宏顺府之间,以前曾是公交车中转站,给人感觉是非常适合背包客歇脚的田园小镇。然而,走上一圈发现,这里发展迅速,已然成为观光地,老实讲并没什么特色。夜市的规模也相当大,这让我有点儿意外。
我用一个小时时间慢悠悠地走到距市区约5公里的乡间小路上。穿过一个写着山地村招牌的大门后,忽然发现汉字牌匾多起来。视线前方是一处宛若遗迹的宽阔场所,坐落着一个类似主题公园的村庄。这是哪里啊,我不禁意外。刚感叹这边有一座中国风的高大建筑和大门,就看到那边还配置了一个略带古风的水池。一个远离国民党村庄的中华世界浮现在眼前。难道泰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这样的吗?
走进一看,一家茶店映入眼帘。里面传来用汉语打招呼的声音:“欢迎来品茶!”我满心庆幸地走进去。这里仍然是国民党军队当年移居的村庄,但据说店主和国民党没有任何关系。他说:“是我爷爷从云南移居至此的。他是一个走南闯北的商人,我父亲也继承了爷爷的生意。”
这里主要出售乌龙茶,是从前面提到的密窝村和山对面的美斯乐附近运来的,此处没有茶田,也不生产茶叶。店主坦言:“因为这里成了名为中国人村的观光地,所以我才开始卖茶。泰国人会为了买便宜茶特地来这里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以前,他可能并不经营茶叶,而是做更赚钱的生意。他的妻子是当地人,所以他才在此定居。
村里有一个类似食堂的店铺。菜单贴在墙上,上面是汉字。因为有云南米线,我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份,里面竟然有大块的带骨鸡肉,味道不错,性价比很高。我深刻感到,到底因为地理关系,泰国北部的华人很多都是云南人,所以,有必要再深入学习一下泰国北部和云南之间的历史渊源。
茶旅人:须贺 努
鸣谢:本文日文原文刊载于《人民中国》web杂志2020年12月 翻译:钱海澎。
原标题——【茶世界】中国与亚洲·通过茶叶探究华侨&华人的今昔 | 第十八篇:泰国北部 原国民党华人制茶(3)在湄宏顺府和拜县
注:内容来源元泰茶生活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